时间:2009-11-08 00:00来源:组织人事处
【字体:大 中 小】
|
※ 第五讲 中国共产党的作风 |
|
中国共产党的作风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纲领、路线、纪律的重要体现,是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及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的重要内容。党的作风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党的作风建设至关重要,它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它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共产党员修养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美德的升华。
第一节 党特有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优良的传统和作风是我们党取信于民并带领人民群众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胜利的重要保证。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并发展了具有我们党鲜明特点的一系列优良传统和作风,主要有: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以及艰苦奋斗、勤政廉洁的作风等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血与火的考验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党的作风建设的理论,结合我们党自身建设的实际,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宝贵经验,也是我们党在八十多年的奋斗进程中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的重要原因。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当中,最主要的也是特别著名并且广为人知的是“三大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党的三大作风,最早由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总结概括出来:“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P1093-1094)这是我们党达到成熟、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最显著的标志。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既是我们党的根本传统作风,也是我们党严格遵循的一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和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态度。 所谓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它的核心内容是实事求是,因而也可以概括为实事求是的作风。这也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历史经验充分证明,什么时候我们党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我们党就能够对形势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并制定出正确的政策和策略;什么时候偏离了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脱节,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就出现偏差,党的事业就遭受损失。由此可见,是否坚持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关系到党的兴衰和革命与建设事业的成败。因此,总结我们党八十多年的宝贵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是我们党的传家之宝、胜利之本、成功之秘,也是我们党不断创新的必由之路。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是我们党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创造力的关键所在。学习理论,不联系实际,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只注重实际,不加强理论的指导,同样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历史经验表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既能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又能在总结这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科学概括出崭新的理论,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P629 )中国共产党在八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所产生的三大理论成果,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我们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将其运用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结晶。 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也是针对党内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等主观主义倾向提出来的。教条主义脱离具体的实践,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文件当作教条,照抄照搬其词句而不是从实际出发来解决问题;经验主义则把局部经验误认为普遍真理,从根本上忽视或否定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二者的共同错误根源在于理论与实际相脱节,主观和客观相分离,背离了党的正确思想路线。这些倾向都曾给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造成过巨大危害,其中教条主义的危害最为严重。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把学习理论与总结实践经验结合起来,与学习党的历史、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结合起来,与学习当代经济、科技、文化等知识结合起来。对世界各国一切科学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都要积极研究和借鉴,但不能脱离国情照抄照搬。 解决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需要我们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需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坚持科学态度,大胆进行探索,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总之,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态度问题,对党的思想路线的把握问题,对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关系的正确理解问题。
二、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在作风上的具体体现,是共产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 所谓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向人民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行为表现。它要求共产党人对待人民群众的基本态度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服务的正确方法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一切为人民群众谋取利益。 密切联系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特征,是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基础和力量的源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总是在社会矛盾的运动中不断开辟前进的道路,总是从历史活动的实践和比较中不断寻找、揭示和发展指导自己前进的真理。如果脱离了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政党就会失去力量的源泉,党的事业就会面临严重的危险。中国共产党要经受住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就必须始终坚持密切联系群众,不断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作风和政治优势,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在我们党的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因此,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工人阶级政党必须把自己的一切活动建立在为了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的基础上,在党的领导工作中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好,党群关系密切,党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不好,党群关系受到损害,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如果把我们党的使命概括为一句话,那就是:引导和组织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群众路线。 密切联系群众,最重要的是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每个共产党员和追求入党的积极分子的思想和行为的最高准则。当个人利益与群众利益发生矛盾时,应当服从群众的利益,甚至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 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必须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要害是贪图虚名,不求实效,劳民伤财;官僚主义的要害是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做官当老爷。官僚主义引发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助长官僚主义,已经成为影响我们事业发展的一大祸害。邓小平在建国之初谈到发扬党的三大作风时就曾尖锐地指出:“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与毛主席的教导恰恰相反。沾染这种作风的人,不可能实行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不可能联系群众,不可能进行自我批评,也不可能完成任务,其结果一定是损害党的工作,损害党的信誉。”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P154-155) 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必须坚持执政为民,真抓实干,这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根本要求。党员干部要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兢兢业业地做好工作,把精力用在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上。坚持讲真话、报实情,力戒骄躁浮夸。反对搞华而不实、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追名逐利的歪风。党组织和党员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建立健全联系基层、联系群众的制度,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在高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关心职工疾苦,倾听师生呼声。特别要关心贫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既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又要重视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事业的发展。健全联系群众的制度,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课题。要采取具体有力的措施,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领导机关要坚持群众接待日制度,领导干部要亲自处理群众的来信来访,掌握群众工作的第一手资料。
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我们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任何私利。因此,我们党具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特有风格,这是我们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又一显著标志。批评和自我批评,历来是我们党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提高党的战斗力的锐利武器,是纯洁党的肌体、增强党的团结的传家宝。 所谓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是指在根据党性原则的要求和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既对别人的缺点或错误提出看法和意见,也对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进行自我揭露、反思和剖析的作风。这是我们党抵御各种政治灰尘和腐朽思想侵蚀、纠正自身错误、解决党内矛盾、维护党的纪律和增强党的团结与战斗力的有效方法,也是我们党光明磊落、富有生命力的重要体现。敢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坚强有力的表现,也是对人民高度负责的表现。党内如果没有正常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对于错误思想和不正之风采取自由主义的态度,那么歪风邪气就会盛行,错误思想就会泛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是使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可靠保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得到恢复和发扬,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中国共产党人光明磊落地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实事求是地肯定成绩纠正错误的又一范例。 我们党是执政党,执政的地位使党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同时也使党的领导干部处于权力的中心,弄得不好,就有被腐蚀的危险。因此,要抵制腐蚀、经受考验,就必须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前进的需要。政党和其他一切事物一样,也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党内不同思想的对立和斗争是经常发生的,这是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新旧事物的矛盾在党内的反映。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P306)现在,要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使我党我国在新的世纪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就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地正确地掌握和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武器,使我们的党更加兴旺发达,充满朝气。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需要。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正稳步推进。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繁重艰巨的国内改革、建设任务面前,中国共产党担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我们党要充分发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中的坚强领导核心作用,各级党组织必须继续聚精会神地抓好党的建设,切实研究和解决党的自身建设中的新矛盾新问题,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发扬党内民主、实施党内监督的需要。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党内监督是我们党自我约束的重要方式,也是加强党风建设的有效措施。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乃党内监督的不可替代的手段。一个时期以来,在一些党组织和党员中自由主义、好人主义和个人主义盛行,出现了批评别人很难、批评自己更难的状况,甚至出现不批评还相安无事,一批评反而无法收场的状况。于是大家干脆“说好不说坏,谁也不见怪”,“你好我好,互不干扰”,“自我批评谈情况,相互批评谈希望”。这些问题的存在,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直接后果是使党的原则得不到很好坚持,党内民主和党内监督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因此,发扬党内民主,实施党内监督,规范党内生活,除了法纪制度之外,还必须有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正常开展。经常地进行内部和外部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同党内科学的监督相结合,才能更为有效地解决和处理好党内的矛盾和缺陷,也才能真正发扬党内民主、实施党内监督。
如何才能正确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呢?
1、掌握正确的原则和方针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前提。我们党有一整套关于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原则和方针,集中体现在“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宗旨和“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上。惩前毖后,就是对已经发生的错误进行分析批评,引以为戒,吸取经验教训,以教育犯错误的同志及其他人。治病救人,就是揭露问题、分析错误,重在提高认识和吸取教训。批评的目的如同医生治病一样,一切都是为了病人的健康。批评和自我批评,目的是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因此必须做到:
一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与人为善。团结是进行党内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批评要有诚意,不能借批评别人来泄私愤、图报复,对他人进行个人攻击或采取讽刺挖苦等不正当手段。如果抛开党内团结而进行不择手段的斗争,则不符合党性原则,也不是共产党人应具备的政治品质。 二要实事求是,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公道正派是共产党员应具有的品质。在党内批评中,批评要根据事实,不搞主观主义,不能捕风捉影、道听途说,更不允许捏造事实,诬陷同志。批评时对问题的性质和错误程度要恰如其分、合情合理地分析,不可无限上纲,乱扣帽子。对上级和下级,对领导干部和普通党员要一视同仁。 三要以理服人,讲究方法。开展党内的批评,要讲究批评的艺术,注意方式方法,不能简单粗暴,以势压人,不能图一时痛快而不顾及批评效果,使党内批评缺乏关爱,失去亲切感,更不能不尊重被批评者的人格。批评要与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被批评者乐于接受。同时要允许被批评者为自己申辩,并允许有一个认识和转化的过程。
2、领导干部以身作则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关键。要使批评和自我批评科学化、经常化、制度化,不仅要掌握正确的原则和方法,而且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能以身作则,成为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模范。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严于解剖自己,做出榜样,最有号召力和说服力。因此,领导干部能否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这是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否开展得起来的关键。很难设想,在一个文过饰非的官僚式的领导干部周围和下边,会有真正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作风存在。
第二节 党的作风关系到人心向背和党的生命
作风问题,是大至一个党、小至一个人,在自己的思维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取向和风格特点,包括学风、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等等。它反映的是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研究问题、用什么样的态度学习理论、在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下从事工作、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将自己的理想和主张付诸实施,以及向外部世界展示什么样的形象和特点等问题。 党的作风是比较直观的,也是人民群众最关注的。它作为一面镜子,可以把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党员的党性观念和工作态度,不折不扣地体现和反映出来。一般来讲,人民群众首先是从作风上来观察党员和认识党的。透过作风的状态,可以清晰地显示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行情况,党外人士也往往以此为据对党作出评价和鉴定。特别是在党处于执政的情况下,党的作风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水平,关系到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党风好,人心就向着党,党就有力量,党的事业就无往而不胜;党风不好,党就会失去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失去民心和力量的源泉,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就会导致人亡政息。我们党八十多年的历史,以及苏联、东欧剧变的教训,都雄辩地证明这一点。
一、党风是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党性的外部表现
党风,即党的作风,是一个政党的世界观和党性在实践中的表现,是党的整体风貌和基本风格。党风既作为党的整体或大多数党员共同的思想行为存在着,也作为党员个人的思想行为表现着。党风的特点之一是其具有稳定性的态度和行为。一个政党的作风是在其指导思想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只有党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的态度和行为,才能构成党的作风,偶尔表现的态度和行为则构不成党的作风。作为党员个人,其作风则是他的内在素质的外在表现,是他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内在素质怎样,党性修养怎样,他的作风就会是怎样。一个政党的作风也是如此。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为自己的理论基础的党,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党,并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我们党形成了自己的优良作风。 党风的实质是世界观问题和党性问题。不同的政党,有不同的党风。中国共产党的党风,就是党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党的先锋队性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由此而与其他一切政党形成根本区别。 党风又是党性在实践中的表现。党性决定党风,党风反映党性。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这种固有的、不同于其他政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的高度集中的表现,构成了我们党的党性原则。这种党性原则表现在实践上,就是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包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反对主观主义;就是要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群众,一切向人民负责,克已奉公,艰苦奋斗;就是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为人民利益而坚持正确的,为人民利益而改正错误的。唯其如此,这样的党必然会是人心所向的,必然是无往不胜的。
二、党风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前途
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关键在于人心向背。“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至理名言。毛泽东在一九四四年就向全党推荐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让大家警惕李自成在胜利后由于骄傲腐败而走向灭亡的教训。建国前后,毛泽东曾多次提醒我们要警惕由于面临“糖衣炮弹”或“不拿枪的敌人”而带来变质的问题,一再告诫全党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保持兢兢业业、艰苦奋斗的作风,继续保持联系群众、依靠群众的作风,反对个人主义、主观主义、官僚主义。 党执政以后,能否永远保持其先进性,会不会腐败变质,这不仅是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而且也是党内生活的一个实际问题。从世界范围内执政党的一般历史经验看,党执政以后,在一定条件下,容易产生不正之风,搞不好,就有变质的可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领袖集团一旦居于统治地位以后,即因生活上迅速腐化而失败的事例屡见不鲜。李自成和太平天国的失败,就是典型的例子。上世纪末国际共运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前苏联和东欧的一些政党的剧变,也充分证明,无产阶级政党若不加强作风建设就会变质,就有亡党亡国的危险。在我们党的实际生活中,也发生过一些意志薄弱者被糖衣炮弹所打中的事例,这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现在我们党执掌着政权,处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环境中,腐化变质的问题更加突出。为此,我们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大意,应当居安思危,必须坚持和大力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正如毛泽东所说:“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党外有这种不良风气的人,只要他们是善良的,就会跟我们学,改正他们的错误,这样就会影响全民族。”。(《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P812)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号召力,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反之,就必然会引起群众的不满和反对,就要脱离群众。人心向党是革命事业胜利的根本,这是真理。
三、党风关系到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风的核心问题是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既是作风问题,更是一个根本的政治立场问题。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优势,就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党的利益,忠实于人民的利益,并且与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最大危险,就是脱离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一切工作就无从谈起。党要经受住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就必须始终密切联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指出:“要通过教育,使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懂得,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生机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要教育广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牢固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这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这一切,就是我们的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的先头部队对人民群众的观点。”(刘少奇:《论党》,P43) 事实表明,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取得执政地位以后,不仅脱离群众的危险比未执政前大大增加了,而且脱离群众对于党和人民可能产生的危害也比未执政前大大增加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共产党相继丧失政权,教训是极为深刻的。古人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根本上讲,人心向背决定着政党兴衰和政权更替。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如果不注意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听任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侵蚀党的肌体,就会失去民心,甚至丧失政权。周恩来曾讲过一段很深刻的话:“不怕战争失利,最怕战争失了人心!失掉民众,这是万劫不复的。”(《周恩来选集》上卷,P82) 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深受各族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之所以具有崇高的威望和巨大的凝聚力,关键就在于一直保持和发扬了党的优良作风,即一直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一直保持着同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一刻也没有脱离过群众,一直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而努力奋斗。我们党的绝大多数成员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了人民的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出生入死,前赴后继;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继续保持了革命战争年代那么一股劲儿,那么一种精神,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人民的幸福,在各条战线上做出了突出的业绩。所以,只要我们始终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就能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并赢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执政党的建设和管理,比没有执政的政党要艰难得多。但是,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大政方针是深得民心的,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十三年,是我国社会发展最好、也是最稳定的十三年,这是我们党大力加强作风建设,紧密依靠人民群众的结果。
第三节 现阶段加强和改进党风建设的紧迫性、必要性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党要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就必须围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从而进一步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党的作风建设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工作。目前,绝大多数共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的作风是好的或比较好的。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国家才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我们的党才经受住了各种严峻的考验,我们的人民也才更加拥护和爱戴自己的党。但是,也应该看到,这些年来,由于历史上官本位思维的影响和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袭,一些党员干部身上滋生出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的思想,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严重;甚至有的党员干部把党的宗旨忘得一干二净,利用职权追逐私利、敲诈勒索、索贿受贿、贪赃枉法;有些党员干部在群众面前官气十足、不可一世,听不进群众的意见,不是倾听而是压制群众的呼声,不是代表而是损害群众的利益;对上级的指示表面上照抄照转,实际上却各取所需、阳奉阴违、投机钻营。有的人只对上级负责、不对人民群众负责,实际上是渎职失责、以权谋私,其结果不仅损害群众的利益,而且同时损害国家的利益、损害党的威信和声誉。这些现象如果得不到有效地遏止,就会有亡党亡国的危险。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告诫全党:“面对不安宁的世界,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应对“严峻挑战”。这其中就包括现阶段党风建设的紧迫性、必要性问题。
一、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一)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党的建设的历史性课题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入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这使我国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这些情况表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将面临大量新情况、新问题。由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前又是经济体制转换时期,客观上存在着滋生腐败的条件。同时,还由于诱发腐败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制约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的一些因素还存在,今后一个时期腐败现象仍有可能易发和多发,反腐败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和繁重。因此,在加强作风建设的过程中,强化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建立切实有效的防范保障机制,保持清正廉洁,反对消极腐败仍是当前党风建设的重中之重。反腐倡廉,拒腐防变,抵御可能遇到的风险,是我们党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新世纪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需要着力解决的两大历史性课题之一。 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提高党的拒腐防变与抵御风险的能力,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特别要注重制度建设,以完备的制度保证党内民主,维护中央权威,保证全党在重大问题上的统一行动;必须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数以百万计的党的基层组织,使之成为能够团结和带领群众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战斗堡垒;必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数以万计的党的中高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培养和选拔大批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形成坚定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善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干练而充满活力的领导层。 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提高党的拒腐防变与抵御风险的能力,必须紧紧抓住党风廉政建设不放,进一步加大反腐败的力度。事实一再说明,加强作风建设必须坚决反对腐败。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尽管腐败分子只是极少数,但这些“害群之马”败坏党的声誉,瓦解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影响党和群众的关系,挫伤广大群众建设现代化的积极性,是广大人民群众所深恶痛绝的。治理腐败要坚持反腐三项工作一起抓,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三项工作,基本涵盖了新形势下反腐倡廉的主要内容。坚持三项工作一起抓,并根据形势发展不断赋予其新的内容,有利于在党员干部中牢固筑起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两道防线,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实现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使腐败现象减少到最低程度,从而增强我们党拒腐防变的能力。 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提高党的拒腐防变与抵御风险的能力,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充分调动全体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为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大局服务。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了经济建设必然是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要继续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注意从政治上着眼,综合考虑政治、经济和社会效果,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发展,使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提高党的拒腐防变与抵御风险的能力,必须加强法制建设,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法制建设是新形势下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可靠保证。党风廉政法制建设要适应反腐败斗争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则的要求,加强廉政立法工作,修订和完善有关反腐败的法律法规。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法制教育,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惩治腐败和打击犯罪,同时加强对执纪执法情况的监督检查。在推进党风廉政法制建设的进程中,要始终贯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精神,使法制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协调发展。 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提高党的拒腐防变与抵御风险的能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加强对权力监督的前提和基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发展党内民主,特别是不断完善民主集中制,健全民主生活会制度,加强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发挥党员和党组织的监督作用。同时,坚持以党内民主促进人民民主的发展,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改革和完善办事公开、民主评议、信访举报等制度。 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提高党的拒腐防变与抵御风险的能力,必须坚持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的实践。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的反腐败斗争方向正确,思路清晰,成效明显,关键在于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面对深刻变化的国内外形势以及党的建设出现的新情况,始终坚持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的实践。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指明了方向。
(二)反腐倡廉是关系执政党兴衰存亡的重大政治问题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我们党是任何敌人都压不倒、催不垮的。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绝不能自己毁掉自己。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惩治,党就会丧失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这个论断,是我们党对新时期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作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后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对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实与未来走向整体考察和宏观把握之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从战略全局高度深刻阐明了反腐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从党在新世纪新形势下的任务来看,反腐倡廉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业的兴衰成败。一九八九年政治风波以后,邓小平告诫我们:“要整好我们的党,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腐败现象,确有失败的危险。”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P313)诚然,严厉惩治腐败和加强廉政建设,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进而达到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的内在要求。 从党的性质和执政地位来看,反腐倡廉是关系到我们党会不会蜕化的大问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正是靠不断地保持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才逐渐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并且为人民所拥护和为历史所选择而成为执政党。今天,党面临着长期执政、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平时期的考验,如果不切实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党就有可能改变颜色。这是必须高度警觉和坚决防止的。 从中国社会性质及发展方向来看,反腐倡廉关系到我国能不能始终如一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或方向。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唯一道路。严重的腐败现象同社会主义本质是背道而驰的,是生产力发展的巨大障碍,极大地挫伤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腐蚀着社会主义大厦的根基。反腐倡廉关系到党心民心,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我们绝不能重蹈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覆辙。 同时,我们应当坚信,党有信心有能力逐步遏制并有效地解决腐败问题。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反腐败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反腐败提供了有力的政治及组织保证;社会主义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发展,为反腐败提供了内在动力和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化,为反腐败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已经积累起来的反腐败斗争实践的宝贵经验,为提高反腐败效率创造了重要条件;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参与,使反腐败具备了广泛的社会基础。这些,就是反腐败斗争必胜的根据。 总之,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党的自身状况以及所担负的历史使命而提出的新的党建任务,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努力方向。
二、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
我们党是一个拥有六千六百多万党员的大党,这么庞大的队伍要管理好非常不容易。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些执政几十年的政党先后下台,甚至衰亡,其原因虽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党的内部出了问题。认真分析这些政党的兴衰,并加以总结借鉴,对我们加强党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因此,要始终保持党的蓬勃生机和强大生命力,就必须从严治党,把自身建设搞好。 从严治党是党风建设的重要原则,也是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一贯思想。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力主从严治党。建国后不久,他又特别强调,执政党的党员条件要从严,坚持和提高党员标准,以防不良分子混入党内;教育要从严,不但要组织上入党,而且要思想上入党;法纪要从严,严格执行党纪,清除腐败分子,对党员的违法行为要从重惩处;生活作风要从严,防止党员利用“升官”来牟取私利。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多次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在一九九二年初南方谈话中,他又告诫全党:“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P380)在世纪之交,江泽民也明确提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P617)由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执政党,肩负着领导国家政治和社会管理的繁重任务,所以要管理好国家事务,就必须首先加强自身建设,管理好党本身的事务,将党建成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从严治党必须要有明确具体的要求。江泽民针对目前党内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强调指出:在从严治党方面,第一,对领导干部一定要严格要求、严格教育;第二,对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一定要严格把关;第三,对领导干部一定要严格监督;第四,对领导干部中发生的违纪违法行为一定要严肃查处。他还强调,从严治党,关键在于建立起一整套便利、管用、有约束力的机制,使党的各级组织对党员、干部实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及时发现矛盾、解决问题,使党的肌体始终保持健康;从严治党,必须全面贯穿于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建设,切实体现到对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各个环节中去。各级党组织和每个党员都要严格按照党的章程和党内法规行事,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始终注意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各级党组织都要努力增强解决自身矛盾的能力,勇于正视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决不回避和粉饰。 从严治党必须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搞好党的作风建设,一定要抓住核心问题,这个核心问题就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搞好党的作风建设,一定要抓住重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是集中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党的作风建设主要任务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抄照搬、本本主义;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全面贯彻这“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使党的作风有新的明显进步,使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有新的明显改善,使广大群众看到实效,增强信心。 我们党是一个善于正确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并全面加强自己的党。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起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标志着包括作风建设在内的党的建设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执政党的党风是关系到党生死存亡的问题? 2、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 |
|
编辑: